新疆的農田監測評價多模態 AI 智能體平臺,堪稱智慧農業 “大腦”。它集成先進多源數據采集設備,像分布于農田的 “觸角”,全方位實時收集信息。如高清攝像頭拍攝農田圖像,獲取作物生長、病蟲害信息;傳感器監測土壤濕度、溫度、酸堿度、養分,以及光照、降雨、風速、氣溫等氣象數據。平臺借助 AI 智能體技術深入分析處理海量數據,如同經驗豐富的農業專家,依據作物生長規律和環境條件精準解讀數據,判斷作物生長狀況,給出澆水、施肥、打藥等農事操作建議,實現農田智能管控。其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可融合分析不同類型數據,如結合作物圖像與土壤、氣象數據綜合判斷生長情況,若圖像顯示葉片發黃且土壤氮元素含量低,能準確判斷缺氮并給出施肥建議,大幅提升監測評價的準確性與可靠性,讓農業決策更科學精準。
平臺技術揭秘
高精度農田地塊信息獲取技術:準確掌握農田地塊信息是精準農業基礎,以往常面臨數據不全、精度不足問題。該平臺研發基于深度學習的獲取技術,通過對衛星遙感影像、航空影像及地面調查數據的深度學習訓練,讓 AI 模型精準識別農田地塊邊界、面積、形狀等信息,實現跨區域、高精度識別定位,為后續監測管理提供精確基礎數據。
天空地一體化農情信息智能獲取裝備:平臺構建天空地一體化農情信息智能獲取裝備體系,像立體監測網絡對農田無死角監測。天空中,無人機搭載設備按預設航線巡查,快速獲取大面積農田圖像和數據;衛星提供宏觀農田信息。地面上,巡田機器人穿梭田間,采集土壤數據并識別作物品種、病蟲害;農情監測傳感器固定在關鍵位置,24 小時收集環境信息。這些裝備提升多角度監測能力,實時傳輸數據至農田數據方艙分析處理,為精準農業提供有力支持。
強大的算法集成:平臺集成農田建設、耕地保護、智慧巡田三大場景算法。農田建設質量監測算法評估農田建設項目質量;耕地保護算法監測耕地 “非糧化”;智慧巡田算法全面監測作物生長狀況、預測產量并提供精準農事建議。這些算法滿足產業鏈對智能感知和數據分析的多樣化需求,為農業生產各環節提供科學決策依據。
實際應用效果與案例展示
實際應用效果是檢驗技術價值的關鍵。在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2000 畝示范基地,平臺從播種到收獲全程助力。播種前,依土壤數據提供精準播種方案,如指導棉花種植確定合適品種、播種時間和密度。作物生長中,無人機巡查、平臺分析及時發現病蟲害,巡田機器人監測土壤數據,平臺自動啟動灌溉系統。施肥管理上,平臺依作物生長階段和土壤養分制定精準方案,避免過量或不足施肥。
智能化管理帶來顯著效益,示范基地農作物產量大幅提升,棉花畝產量提高 [X]% 達 [X] 公斤,成本降低,水資源、肥料、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 [X]%、[X]%、[X]%,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。在玉米、小麥種植中,平臺也發揮重要作用,提前預測干旱、及時防治病蟲害,保障豐收,充分證明其在智慧農業中的巨大潛力與應用價值。(文/農業之友 徐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