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民豬(大民豬、二民豬、荷包豬),原稱東北民豬
產地(或分布):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等省。
數量:1982年統計有近2萬頭。
主要特性(二民豬):頭中等大,面直長、耳大下垂,體軀扁平,背腰狹窄,臀部傾斜,四肢粗壯,全身被毛黑色,冬季密生絨毛。抗寒能力強。在-28℃仍不發生顫抖,-15℃下正常產仔哺育。成年公豬平均體重為195千克,母豬為151千克。胴體各部分的早熟性是按骨骼—肌肉—皮膚—脂肪順位而先后出現的。性成熟早,母豬4月齡初情,卵泡直徑900~1000微米,9月齡排卵約15枚,護仔性強。產仔數頭胎11頭,三胎11.9頭,四胎以上13.5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458克,屠宰率為72.5%,體重達90千克后脂肪增加,瘦肉率下降。
2、八眉豬(又稱涇川豬、西豬,包括互助豬)
產地(或分布):中心產區主要分布于甘肅、寧夏、陜西、青海,新疆、內蒙古等省區。
數量:1981年統計有7萬多頭。
主要特性:頭狹長,耳大下垂,額有縱行“八”字皺紋,故名“八眉”,分大八眉、二八眉和小伙豬三類型,二八眉介于大八眉與小伙豬之間的中間型。被毛黑色。生長發育慢。大八眉成年公豬平均體重104千克,母豬體重80千克;二八眉公豬體重約89千克,母豬體重約61千克;小伙豬公豬體重81千克,母豬體重56千克。公豬10月齡體重40千克配種,母豬八月齡體重45千克配種。產仔數頭胎6.4頭,三胎以上12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458克,瘦肉率為43.2%,肌肉呈大理石條紋,肉嫩,味香。
3、黃淮海黑豬(包括淮豬、萊蕪豬、深州豬、馬身豬、河套大耳豬)
產地(或分布):黃河中下游、淮河、海河流域,包括江蘇北部、安徽北部、山東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內蒙古等省區。
數量:1982年統計有40多萬頭。
主要特性:包括淮河兩岸的淮豬(江蘇省的淮北豬、山豬、灶豬,安徽的定遠豬、皖北豬,河南的淮南豬等)、河北的深州豬、山西的馬身豬、山東的萊蕪豬和內蒙古的河套大耳豬。以下介紹以淮豬為例。體型較大,耳大下垂超過鼻端,嘴筒長直,背腰平直狹窄,臀部傾斜,四肢結實有力,被毛黑色,皮厚毛粗密,冬季密生棕紅色絨毛。淮豬成年公豬體重140.6千克,母豬體重114.9千克,頭胎產仔9~10頭,經產仔13頭,日增重為251克。深州豬成年公豬體重為150~200千克,母豬為100~150千克,頭胎產仔10.1頭,經產仔12.8頭,高水平營養日增重為434克,屠宰率為72.8%。馬身豬成年公豬體重為121~154千克,母豬為101~128千克,初產仔10.5~11.4頭,經產仔13.6頭,肥育期日增重為450克,瘦肉率為40.9%。萊蕪豬成年公豬體重為108.9千克,母豬為138.3千克,初產仔10.4頭,經產仔13.4頭,肥育期日增重為359克,屠宰率為70.2%。河套大耳豬:成年公豬體重149.1千克,母豬為103千克,初產8~9頭,經產仔10頭,肥育期日增重為325克,屠宰率為67.3%,瘦肉率為44.3%。
4、漢江黑豬(包括黑河豬、鐵河豬、鐵爐豬、水磑河豬、安康豬等)
產地(或分布):陜西南部漢江流域。
數量:1982年調查有40余萬頭。
主要特性:分大耳黑豬和小耳黑豬兩個類型。前者又可分為“獅子頭”和“馬臉”二型,馬臉型豬體型大,頭大,臉直,身長,腿高;獅子頭型頭短寬,面微凹,耳大下垂,達于嘴角或與嘴齊,形如蒲扇,耳根較軟,嘴筒粗。小耳豬頭小,嘴尖,耳小而薄,耳根較硬,半下垂,僅達眼下,形如杏葉。成年公豬體重為61~138千克,母豬為92千克。性成熟早,農村公豬3~4月齡、母豬4~5月齡開始初配,初產仔8~9頭,經產仔10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561克,屠宰率為66%,腿臀比例27.5%,瘦肉率為49.3%。
5、沂蒙黑豬(沂南二茬豬、莒南豬)
產地(或分布):山東省臨沂市北部。
數量:1978年統計有繁殖母豬6萬余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頭大小適中,額寬,有金錢形皺紋,耳中等大,耳根硬,耳尖向前傾罩,嘴筒短而微撅,胸寬而深,背腰平直且寬,四肢結實,皮灰色,被毛黑色,分為大、中、小三型。成年公豬體重為199千克,母豬為154.3千克。初產仔8~9頭,經產仔10~11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419~680克,屠宰率為76.3%,膘厚4.6厘米,瘦肉率為43.9%。
6、兩廣小花豬(包括陸川豬、福綿豬、公館豬、廣東小耳花豬,廣東小耳花豬又包括黃塘豬、中垌豬、塘豬、桂墟豬)
產地(或分布):廣東省與廣西自治區相鄰的尋江、西江流域的南部。
數量:1981年統計有繁殖母豬40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較小,具有頭短、頸短、耳短、身短、腳短和尾短等“六短”特征,額較寬,有“〈〉”形或菱形皺紋,中間有白斑三角星,耳小向外平伸,背腰寬廣凹下,腹大拖地,體長與胸圍幾乎相等。被毛黑白花,除頭、耳、背、腰臀為黑色外,其余均為白色。成年公豬體重為103.2~130.9千克,母豬為81~112千克,性成熟早,公豬2~3月齡就能配種,母豬4~5月齡初配,頭胎產仔8頭左右,三胎以上10~11頭,種豬場經產母豬產仔數12~13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285~328克,屠宰率為67.6%,瘦肉率為37.2%。
7、粵東黑豬(惠陽黑豬、饒平黑豬)
產地(或分布):廣東省惠陽、饒平和焦嶺等地。
數量:1981年有繁殖母豬4萬多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略呈長方形,頭清秀,額寬平,僅少數呈倒八字形或菱形皺褶,耳較小斜豎,嘴筒稍長而較尖,下頜狹窄,當地群眾叫“禾蝦頭”,背腰微凹,腹部稍大,但不拖地,四肢直立、堅實有力、長短適中。被毛黑色。成年公豬體重75千克,母豬為58.5千克。性成熟早。頭胎產仔9~10頭,三胎以上11~12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281克,屠宰率為70.3%,瘦肉率為46%。
8、海南豬(包括文昌豬、臨高豬、屯昌豬)
產地(或分布):海南省文昌、屯昌、臨高縣。
數量:1979年統計有繁殖母豬13萬頭。
主要特性:頭小,鼻梁稍彎,耳小而薄、直立、并稍向前傾,耳根較寬廣,嘴筒短而鈍圓,體軀較豐滿,背寬微凹,腹大下垂,臀部肌肉發達,飛節處有皺褶。毛色白多黑少,從頭部沿背線直到尾根有一條黑毛黑皮的寬帶,俗稱“黑背條”。成年母豬體重94千克。性成熟早,小公豬15~20日齡有爬跨行為,60日齡有配種能力,90日齡配種,母豬3~4月齡第一次發情,7~8月齡配種。2歲母豬產仔9.5頭,3歲以上產仔12.2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147~368克,屠宰率為69.4%,眼肌面積25.5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38.5%。
9、滇南小耳豬(包括德宏小耳豬或景頗豬、僳匕豬、勐臘豬或愛尼豬、文山豬或阿尼豬)
產地(或分布):云南勐臘、瑞麗、盈江等地。
數量:1979年統計有繁殖母豬16萬余頭。
主要特性:體軀短小,耳豎立向外橫伸,背腰寬廣,全身豐滿,皮薄,毛稀,被毛以純黑為主,其次為“六白”和黑白花,還有少量棕色的。按體型分大、中、小三型。小型豬群眾稱“細骨豬”、“冬瓜豬”或“油葫蘆豬”。體型短小,頭小,額平無皺紋,耳寬大于耳長,嘴筒稍長,頸短肥厚,下有肉垂,四肢短細、直立,蹄小堅實。成年大型公豬體重為64.2千克,母豬為76千克;小型公母豬體重分別為39.6千克和54.3千克。性成熟較早,公豬3月齡,母豬4月齡可配種。初產仔7.7頭,產活仔7.3頭,經產仔10頭左右。肥育期日增重為220克,屠宰率為74%,瘦肉率為31%。
10、藍塘豬
產地(或分布):產于廣東省。
數量:1981年統計為4.5萬頭。
主要特性:頭大小適中,嘴筒稍扁而翹,額部有三角形和菱形皺褶,耳小直立、薄而尖,體軀寬深短圓,背腰微凹,腹大,臀部較平,四肢較矮小。毛色比較一致,體側下半部、腹部和四肢均為白色,整個體軀黑白各占一半,黑白分界線比較平整,接近水平直線。成年公豬體重127千克,母豬為85.5千克。初產仔8頭,三胎以上產仔11—16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397克,屠宰率為65.5%,膘厚5.3厘米,眼肌面積19.5平方厘米,腿臀比例24.6%,瘦肉率為35.2%。
11、香豬(包括從江香豬、環江香豬)
產地(或分布):貴州省。
數量: 1983年有3.5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軀矮小,頭較直。耳小而薄、略向兩側平伸或稍下垂,背腰寬而微凹,腹大豐圓觸地,后軀較豐滿,四肢短細,后肢多臥系。被毛多全黑也有“六白”。公豬生長較慢。4月齡7.87千克,6月齡16.02千克,母豬4月齡11.08千克,6月齡26.29千克。成年母豬體重41.1千克。性成熟早,公豬170日齡配種,母豬120日齡初配,頭胎產仔4.5頭,三胎以上5~6頭。肥育期日增重較好條件下為210克,香豬早熟易肥,宜于早期屠宰。屠宰率為65.7%,膘厚3厘米,眼肌面積12.7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46.7%。肉質鮮嫩宜做臘肉和烤乳豬。
12、隆林豬
產地(或分布):產于廣西自治區隆林縣。
數量:1983年有繁殖母豬1萬余頭。
主要特性:體大身長,頭大小適中,嘴筒較大微凹、口叉深,額有皺紋,橫紋較深,突出如獅子頭,背腰平直,腹大不及地,毛色有四種即“六白”、全黑、棕色和花肚。成年公豬體重為122千克,母豬為130千克。母豬多在6~8月齡初配,公豬4月齡配種。母豬頭胎產仔6.4頭,三胎以上8.5頭。肥育期在高能、高蛋白下日增重為629克,屠宰率為75.1%,瘦肉率為35.7%。
13、槐豬
產地(或分布):產于福建省的漳平、上杭、蘭溪及平和縣。分布于福建省閩西山區的龍巖、三明、龍溪和晉江等地。
數量: 1982年統計45萬頭。
主要特性:頭短寬,額部有明顯的橫行皺紋,耳小豎立,體軀短,胸寬而深,背寬而凹,腹大下垂,多臥系,被毛黑色,分大骨和細骨兩個類型,大骨豬體型較大,骨稍粗,背較平,產仔數略高;細骨豬體型矮短,骨較細,脂肪沉積較早,出肉率較高。成年公豬體重為62.3千克,母豬為65.2千克,性成熟較早,公豬6月齡配種,母豬4月齡發情,6~8月齡第一次初配,頭胎產活仔5~6頭,三胎以上產活仔9頭以上。屠宰率為66.2%,眼肌面積17.8平方厘米。
14、五指山豬(又稱老鼠豬)
產地(或分布):海南省。
數量:1983年調查有繁殖母豬600余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小,體質細致緊湊。頭小而長,耳小直立,嘴尖,嘴筒微彎。胸部較窄,背腰平直,腹部不下垂,臀部不發達,四肢細而長,被毛大部為黑色,腹部與四肢內側為白色,鬃毛呈黑色或棕色。成年母豬體重30~35千克。性成熟早,小母豬斷乳后一個月有發情征狀,3~4月齡初配。頭胎產仔4頭,經產仔6~8頭。小公豬1~1.5月齡有性行為,當地不留公豬,即小公豬性成熟配種后就宰殺。
15、寧鄉豬(又稱草沖豬或流沙河豬)
產地(或分布):湖南省寧鄉縣。
數量:1980年有繁殖母豬15萬頭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頭中等大小,額部有形狀和深淺不一的橫行皺紋,耳較小、下垂,頸粗短,有垂肉,背腰寬,背線多凹陷,肋骨拱曲,腹大下垂,四肢粗短,大腿欠豐滿,多臥系,撒蹄,群眾稱“猴子腳板”,被毛為黑白花。按頭型分三種類型:獅子頭、福字頭、閹雞頭。平均排卵17枚,三胎以上產仔10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368克,飼料利用率較高,體重75~80千克時屠宰為宜,屠宰率為70%,膘厚4.6厘米,眼肌面積18.42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34.7%。
16、華中兩頭烏(包括監利豬、通城豬、沙子嶺豬、贛西兩頭烏豬、東山豬)
產地(或分布):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廣西和長江中游及江南的廣大地區。
數量:1980~1981年有繁殖母豬25萬頭。
主要特性:頭短寬,額部皺紋多呈菱形,皺紋粗深者稱“獅子頭”,頭長直額紋淺細者稱“萬字頭”或“油嘴筒”,耳中等大,下垂。四肢較堅實,但常年圈養者多見臥系叉蹄。毛色為“兩頭烏,中間白”,即頭頸、和臀尾為黑色,軀干四肢為白色。6月齡前生長快,成年公豬體重為98.9千克,母豬為92.5千克。平均排卵19枚,頭胎產仔7~8頭,三胎以上11.3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413~428克,75千克屠宰率為71%,瘦肉率為41%~44%。
17、湘西黑豬(包括桃源黑豬、浦市黑豬、大合坪豬)
產地(或分布):湖南省沅江中下游兩岸。
數量:1982年統計有繁殖母豬6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質結實,分長頭型和短頭型,額部有深淺不一的“介”字形或“八”字形皺紋,耳下垂,中軀稍長,背腰平直而寬,腹大不拖地,臀略傾斜,四肢粗壯,臥系少,被毛黑色。成年公豬體重113.3千克,母豬為85.3千克。性成熟較早,公豬4~6月齡配種,母豬3~4月齡開始發情,初產仔6~7頭,經產仔11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280~300克,屠宰率為73.2%,眼肌面積21.5平方厘米,腿臀比例24.2%,瘦肉率為41.6%。
18、大圍子豬
產地(或分布):湖南省長沙市郊縣。
數量:1980年調查繁殖母豬1.3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頭較清秀,耳中等大、下垂呈八字形,群眾稱為“蝴蝶耳”,頭分長頭和短頭兩型,長頭型俗稱“閹雞頭”,額較窄,皺紋較淺,嘴筒圓而較細;短頭型俗稱“壽字頭”,額較寬,皺紋較深,嘴筒粗而稍扁,臉稍凹,胸寬而深,背腰寬而微凹,腹大略下垂,體態前高后低,被毛黑色,僅四肢下端為白色,稱“四腳踏雪”。成年公豬體重為106.9千克,母豬為80.9千克。頭胎產仔8.7頭,三胎以上12.3頭,泌乳力31.4千克,肥育性能較好,農村飼養日增重為384克,屠宰率為67%,膘厚4.2厘米,眼肌面積22.2平方厘米,臀腿比例26.5%,瘦肉率為40.7%。
19、大花白豬(包括大花烏豬、廣東大花白豬、金利豬、梅花豬、粱村豬、四保豬、泥陂豬)
產地(或分布):產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。
數量:1979年統計繁殖母豬44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耳稍大下垂,額部多有橫行皺紋,背腰較寬,微凹,腹較大,被毛黑白花,頭部和臀部有大塊黑斑,腹部、四肢為白色。成年公豬體重133千克,母豬為111千克。母豬頭胎產仔12頭,三胎以上14頭,仔豬存活率96.2%。肥育期在較好飼養條件下日增重為519克,屠宰率為70.7%,眼肌面積18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43.2%。
20、金華豬(又名兩頭烏豬、金華兩頭烏豬)
產地(或分布):原產于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縣,分布于浙江省義烏、金華等地。
數量:1980 年調查有繁殖母豬6.3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偏小,耳中等大。下垂不超過嘴,頸粗短,背微凹,腹大微下垂,臀部傾斜,四肢細短,蹄堅實呈玉色,皮薄、毛疏、骨細。毛色中間白兩頭烏。按頭型分大、中、小三型。成年公豬體重約112千克,母豬體重約97千克。公、母豬一般5月齡左右配種,三胎以上產仔13~14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約460克,屠宰率為71.7%,眼肌面積19平方厘米,腿臀比例30.9%,瘦肉率為43.4%。有板油較多,皮下脂肪較少的特征,適于淹制火腿。
21、龍游烏豬
產地(或分布):產于浙江省衢州市。
數量:1980年調查有繁殖母豬2.1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偏小,頭型分獅子頭和老鼠頭兩種:獅子頭型頭短額寬,面部微凹,嘴筒短而略翹,額部皺紋多而深,耳大下垂幾乎覆蓋整個面部,頸短肉豐滿,背腰稍長、寬而微凹;老鼠頭頭嘴尖,面部平直,額部皺紋少而淺,四肢略高,背腰平直,耳較小。二者的共同點是腹大小適中,臀稍傾斜,四肢短細,蹄質堅實。被毛全黑。成年公豬體重約98千克,母豬約80千克。頭胎產仔8~9頭,三胎以上產仔12~13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約454克,體重72千克的豬屠宰率為73.2%,膘厚4.5厘米,眼肌面積18.6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43%。具有性成熟較早、脂肪比例高和肌肉中脂肪含量高的特點。
22、閩北花豬(包括夏茂豬、洋口豬、王臺豬)
產地(或分布):福建省閩北地區。
數量:1982年約有繁殖母豬3萬多頭。
主要特性:頭中等大,額有深淺、形狀不一的皺紋,耳前傾下垂,頸短厚,背腰寬且凹陷,腹大下垂,臀寬而稍傾斜,毛細稀短,毛色不一,有的除四肢、腹下部和尾部為白色外,其余均為黑色;有的胸部、腹部、肩胛部和四肢、尾端均為白色;有的頸部有寬窄不一的白色環帶。母豬6月齡前相對增長快,成年母豬體重為83.9千克,公豬為78.1千克。公豬性成熟早,6月齡開始配種。平均產仔7.5頭,經產仔8.3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300克,屠宰率為75.2%,膘厚5.7厘米,腿臂比例23.9%,瘦肉率為41%。
23、嵊縣花豬(包括富潤豬、新昌豬、章鎮豬、蔣巖橋豬)
產地(或分布):浙江省嵊州、新昌二地。
數量:1980年調查有繁殖母豬2萬多頭。
主要特性:頭中等大,耳大而厚、垂向前下方,面微凹,胸寬,背腰平直,腹下垂,四肢粗短,體軀皮膚有皺褶,被毛有“全黑”、“大斑花”和“六白”三種。6月齡公豬體重為39.1千克,母豬體重40.9千克。成年公豬體長136厘米,母豬107.5厘米。性成熟早,頭胎產仔7~8頭,三胎及以上15~16頭。農村肥育期日增重為257克,屠宰率為70%,瘦肉率為45%。
24、樂平豬(又稱贛東北花豬)
產地(或分布):產于江西省樂平縣。
數量:1980年有繁殖母豬1.3萬頭。
主要特性:頭大額寬,有較深的皺紋,耳大下垂,嘴筒短、略上翹,頸粗短,肩寬,背腰平直,腹大呈弧形,臀欠豐滿,四肢粗壯,蹄殼呈玉色、堅硬,被毛有“烏云蓋雪”之稱。成年公豬體重109千克,母豬為114千克。初產仔6~7頭,三胎以上產仔11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64.8克,屠宰率為72%~74%,眼肌面積20~22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38%~43%。
25、杭豬(又稱杭口豬、上杭豬,包括大鄉豬、蓮花豬、武寧花豬)
產地(或分布):江西省修水縣的杭口、上杭等地。
數量:1981年統計有繁殖母豬1.1萬多頭。
主要特性:體格中等,體質疏松,頭型分“獅頭”和“狗頭”兩種,獅子頭豬的前額稍凹陷,嘴筒短,顏面皺紋多而深,又稱“八卦臉”;狗頭豬的嘴筒長直,頸也較長。耳中等大小,背腰稍凹,腹大,四肢粗圓,多臥系,毛色為“烏云蓋雪”。成年公豬體重117.9千克,母豬體重134.6千克。公母豬8.5~10月齡初配,但農村公豬5~7月齡,母豬6~8月齡初配。頭胎產仔8頭,三胎以上10~11頭。農村肥育期日增重300克左右,屠宰率為68%~70%,在較高的飼養水平下日增重為477克,屠宰率為72%~75%,肉脂比例1:1. 28~1. 31。
26、贛中南花豬(包括茶園豬、冠朝豬、左安豬)
產地(或分布):江西省中南部。
數量:1980年主要產區有繁殖母豬1.3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偏大,頭大小適中,額部較寬,皺紋較多,呈菱形,額面微凹,耳中等大、薄而下垂,背微凹或較平直,腹大而圓,臀稍傾斜,毛色可分為三種:“烏云蓋雪”、“三花”和“過頸花”。成年公豬體重110千克,母豬體重100.7千克。初產仔7~8頭,經產仔數10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436克,屠宰率為72%,瘦肉率為38%。
27、玉江豬(包括玉山烏豬、廣豐烏豬、江山烏豬)
產地(或分布):江西省玉山縣和浙江省的江山縣。
數量:1981年分布區有繁殖母豬5萬頭以上。
主要特性:體型稍小,體質較疏松,耳中等大下垂,嘴筒短寬、微翹,頸短而豐滿,背腰較寬、稍下凹,腹大小適中,臀稍豐滿、略傾斜,四肢較短、堅實,被毛全黑。成年公豬體重84.2千克,母豬體重75.6千克。頭胎產活仔數7~8頭,三胎以上產仔11~12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290~362克,屠宰率為70%~75%,膘厚4.5~5.5厘米,瘦肉率為37.2%。
28、武夷黑豬(包括閩北黑豬、贛東黑豬)
產地(或分布):武夷山脈西側山麓各縣。
數量:1982年為30萬頭。
主要特性:頭中等大,面稍長微凹,額有深淺不一的皺紋,耳中等大、前傾下垂,頸短背寬,背腰平直或微凹,臀寬豐滿,四肢較細且結實,毛稀而短。被毛黑色,有的呈灰黑色,有的具有“六白”或不完全“六白”特征。成年公豬體重90千克,母豬體重89千克,性成熟較早,頭胎產仔7~8頭,三胎以上9~10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200~300克,屠宰率為72%,膘厚4.8厘米,眼肌面積22.6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42.6%。
29、清平豬
產地(或分布):湖北省清平河沿岸。
數量:1981年有繁殖母豬4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體質細致健壯,額窄、較清秀,有細淺而清晰的縱向皺紋,耳中等大、下垂,嘴筒長直、個別略翹,背腰較平直,腹中等大,臀部平圓、間有斜尻,大腿欠豐滿,骨骼較細,后肢多臥系,被毛黑色。6~10月齡后備豬生長較快,成年公豬體重131千克,母豬體重103千克。母豬懷孕期平均110天,頭胎產9~10頭,三胎以上12頭。日增重為500克,屠宰率為70%,眼肌面積17平方厘米,胴體瘦肉占41%,脂肪占42%。
30、南陽黑豬(又名宛西八眉豬、師崗豬)
產地(或分布):河南省南陽市西部。
數量:1983年有繁殖母豬1萬余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按頭型分“木碗頭”和“黃瓜頭”,頭較短,耳較大下垂至嘴角,耳根較硬,身腰長,背寬平,腹大不下垂,臀短寬、較傾斜,四肢細致結實。皮膚灰色,被毛全黑。成年公豬體重137千克,母豬體重130千克。小母豬121日齡初次發情,初產仔7頭,經產仔9~11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385克,屠宰率為72%,膘厚3.3厘米,眼肌面積21.8平方厘米,腿臀比例26%,瘦肉率為47.5%。
31、皖浙花豬(包括皖南花豬、淳安花豬)
產地(或分布):安徽省休寧縣、浙江省的淳安縣。
數量:1981年統計有繁殖母豬1.8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偏大,頭大,額有皺紋,耳中等大,下垂,背腰較平直,腹較大不下垂,毛色都是黑白花,在吻突、四肢下端、前胸和下腹部微白色,頭臀兩端微黑色,額部有形狀和大小不一的“白毛星”。分獅頭型,馬臉型和樁頭型。成年母豬體重94千克,性成熟早,母豬4~5月齡配種,頭胎產仔6~7頭,三胎以上11頭,肥育期日增重為150~250克,屠宰率為68.7%。
32、莆田豬
產地(或分布):福建省甫田、仙游兩地和福清西北部。
數量:1983年莆田有繁殖母豬3.5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頭略狹長,臉微凹,額紋較深呈菱形,耳中等大薄、呈桃形,略向前傾垂,頸長短適中,體長,胸較淺狹,背腰平或微凹,臀稍傾斜,后軀欠豐滿,肚大腹圓而下垂,四肢較高,被毛稀疏呈灰黑色。成年公豬體重126.4千克,母豬體重77.4千克。初產仔6~7頭,經產仔13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311克,屠宰率為70%,瘦肉率為42%。
33、福州黑豬
產地(或分布):福建省福州市郊區,分布于福建省東南沿海,閩江下游兩岸。
數量:1978年統計有繁殖母豬0.9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較大,頭大小適中,面微凹,額紋較深呈菱形,耳稍大下垂,胸較深,背寬平或微凹,腹大稍下垂,臀稍傾斜,四肢堅實,皮膚略顯粗糙,被毛灰黑色。成年公豬體重188千克,母豬體重173千克。頭胎產仔10~11頭,經產仔12.2頭。日增重為400~500克,屠宰率為72%,膘厚3~3.5厘米,眼肌面積21~25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47%。
34、太湖豬(包括二花臉豬、梅山豬、楓涇豬、嘉興黑豬、橫涇豬、米豬、沙烏頭豬)
產地(或分布):主要分布長江下游江蘇、浙江和上海交界的太湖流域。
數量:1980年統計產區有繁殖母豬60多萬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各類群間有差異,梅山豬較大,骨骼較粗壯;米豬的骨骼較細致;二花臉豬、楓涇豬、橫涇豬和嘉興黑豬則介于二者之間。頭大額寬,額部皺褶多,耳特大,軟而下垂,被毛黑或青灰。成年公豬體重128~192千克,母豬體重102~172千克。繁殖力高,頭胎產仔12頭,三胎以上16頭,排卵數25~29枚。60天泌乳量311.5千克。日增重為430克以上,屠宰率為65%~70%,二花臉瘦肉率45.1%。眼肌面積15.8平方厘米。
35、姜曲海豬(包括大倫莊豬、曲塘豬、海安團豬)
產地(或分布):江蘇省海安、泰縣一帶。
數量:1980年統計有繁殖母豬9.5萬頭。
主要特性:頭短,耳中等大,下垂,皮薄毛稀,體短腿矮,腹大下垂,部分豬在鼻吻處有白斑,稱“花鼻子”,被毛黑色。成年母豬體重141.4千克,公豬體重156.4千克。頭胎產仔10頭,二胎產仔12.1頭,三胎以上13.5頭。在較好的飼養水平下日增重為464克,低水平日增重為385克,屠宰率為66.2%,瘦肉率為40%。眼肌面積22.3平方厘米.。
36、東串豬
產地(或分布):江蘇省泰興市及南通市。
數量:1980年統計有繁殖母豬2萬多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較大,頭型分“獅頭型”和“馬臉型”,前者頭面短而微凹,后者頭面長直,前者體質更粗大,耳大下垂,背腰平直或稍拱起,體軀較長,四肢高而直立,尾根粗而擢升位置較高,成年豬大腿內側皮膚有較深的皺褶,被毛全黑。成熟較晚,成年公豬體重157.5千克,母豬體重139千克。頭胎產仔10~11頭,三胎以上產仔14~15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335克,屠宰率為67%,膘厚3.2厘米。
37、虹橋豬
產地(或分布):浙江省樂清市。
數量:1980年統計有繁殖母豬8400多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大,頭中等,較平直,額狹有皺紋、多為橫斜行、橫路深,耳大下垂,頸粗短,胸寬深,背寬廣微凹,腰稍長,后軀較高,腹部疏松下垂,臀傾斜,四肢較短,飛節稍靠攏,被毛黑色,皮有皺褶。成年母豬體重94千克,公豬體重1~2歲重82千克。頭胎產仔7~8頭,三胎以上12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454克,屠宰率為69%,瘦肉率為36%。
38、圩豬(又稱皖南黑豬、宣城豬)
產地(或分布):安徽省宜城市諸縣。
數量:1981年3000余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偏小,結構勻稱,體質較細致,頭中等大小,額部皺紋縱橫不一,深淺不等,有的稱“青魚頭”;有的稱“獅子頭”,數量以前者為多,耳大,耳根軟、下垂、稍向前傾伸,胸較寬,背腰稍下凹,母豬腹大下垂,妊娠后期多數墜地,被毛黑色。6月齡公豬體重26千克,母豬體重32.12千克。頭胎產仔8~9頭,三胎以上產仔12頭。肥育期日增重為244克,屠宰率為70.6%,眼肌面積20.2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32%。
39、陽新豬
產地(或分布):湖北省陽新縣。
數量:1982年調查產區有繁殖母豬1萬余頭。
主要特性:體型中等,頭型有“獅子頭”和“象鼻頭”之分,前者頭短較寬,額部皺紋多且深、呈菱形,嘴筒上翹,肥腮大;后者頭較小,長而寬,嘴筒長,口叉深。耳大下垂,背腰稍凹,腹大不拖地,臀傾斜,四肢粗壯,蹄質堅實,毛色全黑或在額、鼻、尾、四肢下端和下腹有少量白毛。成年公豬體重128千克,母豬體重94千克,仔豬哺乳期生長快,4~6月齡轉慢,6~12月齡配種后生長加快。頭胎產活仔9~10頭,三胎以上11~12頭。肥育測定體重在25~50千克階段日增重為375~438克,體重86千克的屠宰率為72%,膘厚4.2厘米,眼肌面積24.5平方厘米,瘦肉率為44.5%。
西寧大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
【西寧大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】優化種植結構,發展生態養殖,打造地方品牌,推進產業融合……為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,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、轉型升級,釋放農村產業發展新活力,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以市場為導向,不斷推動農村產業優質高效發展。
2019-08-10綜合資訊國內農業
西寧大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
【西寧大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】優化種植結構,發展生態養殖,打造地方品牌,推進產業融合……為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,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、轉型升級,釋放農村產業發展新活力,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以市場為導向,不斷推動農村產業優質高效發展。
2019-08-10綜合資訊國內農業
河北省將培育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
【河北省將培育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】從8月6日召開的全省鄉村旅游發展暨民宿質量提升交流活動上獲悉,河北省將以“周末在冀”鄉村旅游品牌為統領,開發培育太行山水人家、長城文化老家、壩上草原牧家、湖泊濕地船家、華北田園農家、海濱海島漁家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,形成特色鮮明、...
2019-08-10綜合資訊農業資訊
河北省將培育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
【河北省將培育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】從8月6日召開的全省鄉村旅游發展暨民宿質量提升交流活動上獲悉,河北省將以“周末在冀”鄉村旅游品牌為統領,開發培育太行山水人家、長城文化老家、壩上草原牧家、湖泊濕地船家、華北田園農家、海濱海島漁家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,形成特色鮮明、...
2019-08-10綜合資訊農業資訊
大連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
大連市委、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“三農”工作。立足市情農情,統籌城鄉協調發展,大連市先后出臺《關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意見》和《大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綱要》,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全面構筑現代產業體系、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。
2019-08-09綜合資訊國內農業
大連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
大連市委、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“三農”工作。立足市情農情,統籌城鄉協調發展,大連市先后出臺《關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意見》和《大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綱要》,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全面構筑現代產業體系、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。
2019-08-09綜合資訊國內農業
安徽休閑農業帶動農民就業58萬余人
【安徽休閑農業帶動農民就業58萬余人】從安徽省統計局獲悉,今年以來,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整體發展質量不斷提升,上半年,全省休閑農業接待游客1.1億人次,綜合營業收入490億元,從業人員73.6萬人,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8.3萬人。
2019-08-09綜合資訊農業資訊
安徽休閑農業帶動農民就業58萬余人
【安徽休閑農業帶動農民就業58萬余人】從安徽省統計局獲悉,今年以來,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整體發展質量不斷提升,上半年,全省休閑農業接待游客1.1億人次,綜合營業收入490億元,從業人員73.6萬人,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8.3萬人。
2019-08-09綜合資訊農業資訊
農業農村部緊急部署第9號臺風“利奇馬”防御工作
據中央氣象臺預報,今年第9號臺風“利奇馬”目前位于我國浙江省象山南偏東方向洋面上,將向西北方向移動,強度逐漸增強,10日凌晨到中午在浙江沿海登陸(臺風或強臺風級),也可能在浙江近海北上。
2019-08-09綜合資訊最新資訊